2021-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有哪些新要求?
作者:奧斯恩凈化
發表時間:
瀏覽量:1868
隨著秋冬季的到來和各地供暖陸續啟動,連日來,北方地區久未露面的霾重現,不少人又拿出了積灰已久的空氣凈化器和N95口罩。
因此,“十四五”開局之年首個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備受各方關注。
新變化:
攻堅范圍增加
加大重污染天氣“圍追堵截”力度
秋冬季攻堅,重中之重是消除對人民群眾影響最大的重污染天氣。2020年,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收官戰成效明顯。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吳險峰列舉出一組數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年秋冬季細顆粒物(PM2.5)濃度比2016年同期分別下降37.5%、35.1%,飽受詬病的重污染天數更是分別下降70%、65%,長三角已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但是,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還不穩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秋冬季重污染仍然高發、頻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有關要求。
作為開局之年的首個秋冬季,加大了對重污染天氣“圍追堵截”的力度。吳險峰在過去的基礎上提出“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殲滅戰,把重污染天數的比例降到1%以內”。
10月下旬,剛過去的一次重點區域大范圍PM2.5污染過程“氣勢洶洶”,給秋冬季治氣敲響了警鐘。
根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分析,此次污染過程的主要原因是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區域內機動車、工業排放疊加靜穩、高濕、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
但是在偏南風作用下,近年來本地排放已大幅削減的京津冀地區因為區域傳輸導致PM2.5濃度快速上升。如北京市10月24日夜間 PM2.5濃度從白天的50微克/立方米上升了一倍左右,區域傳輸貢獻占七成。
因此,實施秋冬季治氣攻堅,堅持“一盤棋”思維尤為重要,不能有任何一個地區“拖后腿”。
《方案》在編制過程中系統梳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陜西7?。ㄖ陛犑校┫嚓P城市大氣污染特點;在實施范圍上有進有出,考慮各地秋冬季大氣環境狀況和區域傳輸影響,由80個地級以上城市聚焦到59個城市,長三角地區除蘇北、皖北7個城市外,其他城市不再納入攻堅范圍,同時新增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山東東部和南部、河南南部部分城市。
“實施范圍的調整基本覆蓋了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居于高位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晉冀魯豫交界地區以及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能夠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最大限度減少區域傳輸的不利影響?!眹页鞘协h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表示。
新要求:
緊密圍繞“雙碳”目標
各項措施一脈相承
近日,“雙碳”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
《方案》與“雙碳”目標緊密銜接,以 “落實減污降碳” 為總要求,抓住產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3個關鍵環節,分10項重點任務展開,科學合理設置相關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和重污染天數目標。
作為參與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雙碳”領導小組政策制定的專家之一,彭應登認為,“雙碳”工作不僅為經濟社會帶來深刻變革,也給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開展減污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抓手和動力。
10項措施中的前兩項: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落實鋼鐵行業去產量相關內容,深入貫徹了《意見》要求。
吳險峰表示,將遏制“兩高”項目作為第一項任務來部署,充分體現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源頭防控。
同時,《意見》提出,要“開展鋼鐵、煤炭去產能‘回頭看’,鞏固去產能成果”;《方案》明確,全面梳理排查擬建、在建和存量“兩高”項目,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
兩份文件都將 “兩高”項目劃為重點?!翱梢钥闯?,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秋冬季攻堅的重要目標,更是中央的決心與要求。”彭應登告訴記者。
“十二五”以來,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總體下降,但VOCs排放量近年來基本持平。扎實推進VOCs治理突出問題排查整治成為秋冬季的另一主攻方向,與8月出臺的《關于加快解決當前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突出問題的通知》相互配合,高質量完成排查治理工作。
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對準重型柴油貨車這一排放大戶,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需全面完成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重型柴油貨車淘汰任務目標,并開展打擊非標油專項行動。
此外,散煤治理、鍋爐和爐窯綜合整治、大宗貨物“公轉鐵”、秸稈禁燒管控、揚塵綜合管控等熟悉的“配方”依舊在列,成為一段時間以來需要持之以恒推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