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印發 “十四五”期間,將深入開展重點區域監督性監測
作者:奧斯恩凈化
發表時間:
瀏覽量:2124
3月18日,生態環境部印發《“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
《規劃》主要目標:
到 2025 年,建立較為完善的生態保護監管政策制度和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監督評估網絡,對重點區域開展常態化遙感監測,生態保護修復監督評估制度進一步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進一步提高,“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范圍全覆蓋,自然保護地不合理開發活動基本得到遏制。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上線運行,實現國家和地方互聯互通。“53111”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初見成效,基本形成與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相匹配的指導、協調和監督體系,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得到提升,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在引領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規劃》重點工作:“十四五”期間,將深入開展重點區域監督性監測。
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測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每半年開展一次遙感監測,國家級自然公園每年開展一次遙感監測,及時掌握自然保護地內生態系統面積、結構和生物多樣性狀況。結合“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重點加強采礦采砂、工礦企業、核心區緩沖區旅游設施和水電設施四類重點問題,以及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后發生的采礦(石)、采砂、非法建設碼頭、開辦工礦企業、擠占河(湖)岸、侵占濕地,以及核心區緩沖區內旅游開發和水電開發等八類重點問題監測。
推進重點區域生態監測
有序推進生態保護監管重點區域森林、草原、河湖、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監測,以及區域獨特生態系統狀況和國家重點保護物種調查。對區域內生態系統格局、生態功能、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變化情況,以及生態空間內不合理開發活動影響進行監測。開展重點區域內已記錄的野生哺乳類、鳥類、兩棲類和蝶類等生態環境指示生物類群的物種多樣性變化,以及原生生態系統群落建群種生物量監測。全面加強大熊貓、金絲猴、朱鹮、揚子鱷、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數量及其棲息地監測,強化沼澤濕地和珍稀候鳥遷徙地、繁殖地及其周邊的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監測。
加強人類活動集中分布區域監測
以主要城市及城市群為基本單元,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發展戰略區域為重點,加強城鎮建設和資源開發對生態系統占用情況遙感監測,以及城市內部生物多樣性、生態廊道和綠地建設等監測。對長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庫、左右岸、干支流生態系統狀況進行全面調查監測。對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典型生態系統、重點物種、重要生物遺傳資源開展調查和觀測。
“十四五”時期,逐步推進每年一次國家重點發展戰略區域生態監測,對高強度人類活動區域和重大工程影響區域適當增加監測頻次,及時監控城鎮建設和資源開發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監測手段以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航空影像等為基礎,結合生態監測地面站點監測數據開展。
“十四五”期間,將推進生態狀況及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
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成效監督評估
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管思路,針對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的關鍵環節,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生態環境成效監督評估。“十四五”期間,逐步開展國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和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成效監督評估。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成效評估標準體系,優先對長江流域重點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工程開展評估。及時針對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布局合理性、選取保護修復模式與措施的科學性、工程實施后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生態功能水平的提高情況等進行評估,制止并防止生態保護修復中的形式主義行為。
“十四五”期間,將完善生態保護監督執法制度。
健全重點領域政策法規與標準規范
推動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監管立法。推動制定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粵港澳大灣區、青藏高原等區域生態保護相關法規政策。推動地方政府圍繞行政區域內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區域和生態保護監管重點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探索制定生態保護相關法規制度。
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監督作用
將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的有關落實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加強對地方各級政府和部門的生態保護修復履責情況、開發建設活動生態環境影響監管情況的監督,依法查處突出生態破壞問題,并進行責任追究。
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聚焦生態保護監管的重點區域、領域和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對標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督促責任部門履行好生態保護修復與監管職責。探索建立生態破壞突出問題整改銷號、“貼藍簽掛黃牌亮紅燈”等創新性制度措施,推動問題整改落地、落實。
“十四五”期間,將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基礎保障能力建設。
建立完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體系
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規劃實施,依托生態環境監測站點建設,逐步建立覆蓋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等重要生態空間,涵蓋森林、草原、濕地、重點湖庫、海洋等重要生態系統和重要保護物種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體系。
按照“一站多點(樣地、樣區)”的布局模式,采用共享共建、升級改造和新建相結合等多種方式,不斷完善生態監測地面站點建設。“十四五”期間,布設約 300 個生態質量監測站點和監測樣地樣帶,覆蓋全國典型生態系統和重要生態空間。鼓勵各地按照統一規范開展本區域生態質量監測,加密建設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和監測樣地,逐步覆蓋 80 個生態保護監管重點區域。圍繞每個站點建設形成多類型的固定樣地、樣區,提升生態監測地面站點的綜合能力。
加快生態保護監管平臺建設
深化生態保護監管平臺業務應用。以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為依托,加快建設綜合監管平臺,提升生態保護監管基礎保障能力,強化對生態保護監管的支撐作用。
作為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設,推動形成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的“一個庫”“一張圖”“一張網”,統一集成和立體展示數據資源和監管成果,實現生態保護紅線遙感監測、評估和預警功能。推動建立省級生態保護監管平臺,實現國家和省級數據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建立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的生態保護紅線臺賬庫,實施自上而下分層級監管。在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框架下,建設海洋生態保護綜合監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