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8948352970

成都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作者:奧斯恩凈化 發表時間: 瀏覽量:1771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起草了《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現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污染防治攻堅戰、污染物減排工作部署,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更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深刻把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均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市委、市政府堅定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人民群眾身邊的藍天白云、清水綠岸明顯增多,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同時應該看到,我市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和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依然突出,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環境治理體系和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相對滯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必須保持戰略定力,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關鍵領域重要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公園城市,不斷提高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省委“一干多支”戰略部署,以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主線,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加快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十大攻堅戰”,加速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為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

  (二)工作原則

  ——堅持問題導向、環保為民。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加以解決,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態環境保護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遵循客觀規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地制宜、科學施策,落實最嚴格制度,加強全過程監管,提高污染治理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

  ——堅持源頭治理、協同增效。深入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強化減污降碳協同控制和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

  ——堅持改革引領、創新驅動。深入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大技術、政策、管理創新力度,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三)主要目標

  ——到 2025 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X%。細顆粒物(PM2.5)濃度實現達標(35 微克/立方米及以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 83.7%,地表水III類以上水體比例達到96.5%,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核安全監管持續加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增強,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進步。

  ——到 2035 年,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環境質量根本好轉,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三、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四)全面開展碳達峰行動。科學制定 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構建高效協同、系統集成的“1+N”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有序推動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加強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管控。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深化國家低碳城市試點。

  (五)推動重大戰略區域綠色低碳協同發展。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開展區域能源、產業、交通運輸、空間布局低碳轉型等十大行動,共同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雙碳示范區。深化成都都市圈、成都平原經濟區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

  (六)持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劃定“三區三線”,構建“8+26+N”的三級通風廊道,充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和“三線一單”,健全國土開發強度差異化管控機制,科學確定各類用地比例,建立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指標體系。推動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做優做強城市新區、做優做強郊區新城,從源頭上推進超大城市減污降碳。

  (七)持續打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戰。開展“煤改電”“氣改電”行動,推動生產、交通、家庭生活等領域電能替代。大力推進減煤、控油、穩氣、增電、發展新能源,提升清潔能源供給和安全保障能力。力爭到 2025 年,清潔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提高到 68%以上,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 50%以上。

  (八)持續打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攻堅戰。大力發展光伏、鋰電、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產業和綠色低碳服務,積極布局氫能、新型儲能新賽道,深入實施綠色低碳產業“十個一”行動,加快推進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力爭到 2025 年,全市綠色低碳產業產值達到 3000 億元,培育 6 家以上百億級鏈主企業、30 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

  (九)著力打好移動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建設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推動交通運輸結構向公交優先、公鐵并重調整。深入實施清潔柴油車(機)行動,構建老舊車逐步退出機制,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實施更加嚴格的車用汽油質量標準,加大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督抽測和違法處罰力度,建設完善“天地車人”一體化排放監控體系。

  (十)強化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強力推進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大力推行綠色制造,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

  (十一)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制定綠色消費財政鼓勵政策,鼓勵綠色低碳產品消費。加大“碳惠天府”品牌宣傳力度,進一步豐富碳積分獲取途徑,豐富普惠商品激勵,拓展碳減排量開發和消納。強化環保意識,倡導個人和家庭養成資源回收利用習慣,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引導公眾優先選擇綠色出行。

  三、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十二)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聚焦秋冬季細顆粒物污染,持續強化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綜合整治。嚴格執行工業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制度,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清單,依法嚴厲打擊應急減排措施不落實行為。優化煙花爆竹禁燃區域。做實成都平原經濟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力爭在“十四五”末期,實現重污染天氣穩定“清零”。

  (十三)著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針對夏季臭氧污染,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強化 VOCs 全流程、全環節綜合治理,實施低(無)VOCs 源頭替代。全面推進NOx 深度治理,有序推進水泥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加強《成都市臭氧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運用。力爭在“十四五”期間,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臭氧污染天數同比減少。

  (十四)著力強化大氣面源和噪聲污染治理。持續開展餐飲油煙、噪聲專項整治行動。全面加強各類施工工地、道路、工業企業料場堆場等揚塵標準化管控。持續推動農業氨排放控制和秸稈禁燒。到 2025 年,實現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 85%;“十四五”期間油煙擾民投訴量力爭較“十三五”期間降低 10%。

  四、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十五)著力打好重點流域限期達標攻堅戰。堅持系統觀念,抓好源頭治理,以陽化河、西江河、斜江河、濛陽河為重點,實施水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行動。持續推進錦江支流消 V 除劣行動,鞏固錦江水質改善成果。到 2025 年,全市市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 96.5%以上,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創建一批美麗河湖和示范河湖。

  (十六)打好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全域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系統推進城市、縣城、農村黑臭水體排查與治理,建立健全“物業管理下河道、河長履職全覆蓋、水質監測不間斷、排查整治網格化”的黑臭水體治理長效管護機制。到 2025 年,成都市建成區黑臭水體保持長治久清,城鎮和農村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

  (十七)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續開展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全面摸清底數,按照一口一策,分類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治。強化入河排污口監測監管,規范設置標志牌,對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加裝在線監測。到 2023 年,基本完成干流和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規范化整治,2025 年實現問題排口動態清零。

  (十八)鞏固提升飲用水水源保護水平。優化水源布局和供水格局,推進縣級以上城市備用水源或應急水源建設。深入推動鄉鎮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延伸或者跨村、跨鎮(街道)聯片集中供水。到 2025 年,全市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 100%,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立、治”工作完成率 100%。

  五、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

  (十九)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大”提升行動、農村基礎設施“五網”提升行動,著力解決農村“臟亂差”。持續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確保到2025 年,全市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 43%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保持在 9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 98%以上。

  (二十)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土壤環境監管,持續推進用途變更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實施污染地塊負面清單和用地分類管控,積極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實施。建全工業園區大氣、地表水、土壤和地下水協同預防預警體系。到 2025 年,全市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 93%以上。

  (二十一)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健全地下水“雙源”(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基礎數據庫,持續推進全市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突出重點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加強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六、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

  (二十二)系統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發展,整體保護“兩山、兩網、兩環”的生態格局,實施長江保護修復專項整治行動。高質量推進城市增綠增景,持續完善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到 2025 年,建成區綠地率達 40%以上,森林覆蓋率達 41%,累計建成天府綠道 10000 公里。

  (二十三)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完善生物多樣性調查,編制成都市生物多樣性藍皮書,更新發布野生動植物名錄。啟動建設生物多樣性博覽園、天府植物園、天府動物園(西部動物保護研究中心)等重點項目。到 2025 年,初步建成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二十四)強化生態保護監管。構建完善生態監測網絡,強化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地衛星遙感監測,確保部、省移交生態保護紅線疑似破壞問題“0”清單。

  (二十五)提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能力。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產品區域品牌,創新“公園+”“綠道+”“林盤+”模式,營造新經濟新消費場景,促進農商文旅體生態產品價值增值。開展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EOD)試點。

  (二十六)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持續強化核技術利用單位安全監管,積極穩妥推進放射性廢物處置,嚴密做好電離輻射、電磁輻射項目源頭審批備案管理,加強電離輻射、電磁輻射污染防治,組織開展核與輻射科普宣傳引導和應急演練。

  (二十七)加強環境風險防控。加強涉危涉重企業環境風險監管,健全重點源、區域、流域預警機制,完善環境應急指揮平臺和專家管理制度,建設國家環境應急成都綜合基地,構建市、縣、鄉鎮三級環境應急物資儲備網絡。加強新污染物治理,制定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

  七、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二十八)全面強化生態環境法治保障。完善生態環境法規政策及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推進大氣污染、流域水環境治理、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相關地方性法規或環境標準的制修定。推進生態環境綜合執法能力建設,完善跨區域跨流域聯合與交叉執法機制,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

  (二十九)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激勵作用。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等領域稅收優惠政策。設立碳中和基金,爭創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積極爭取國家級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打造西部生態產品交易中心,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市場交易。全面實施環保信用評價。

  (三十)完善生態環境資金投入機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濕地、耕地等領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探索開展成渝地區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機制。綜合運用土地、規劃、金融、稅收、價格等政策,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領域。

  (三十一)持續實施環境基礎設施補短板攻堅。完善垃圾、污水、污泥、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增強環境治理效能,消除潛在環境風險。全面推廣“供、排、凈、治”一體化改革,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加快補齊餐廚垃圾、危廢、污泥處置短板,加快市醫廢處置中心三期工程能力建設。

  (三十二)提升生態環境監管服務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為主的非現場監管執法體系。加強移動源監管能力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等環境違法犯罪,嚴肅查處環評、監測等領域弄虛作假行為。

  (三十三)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生態環境監測格局,建立健全基于現代感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優化監測站網布局,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全覆蓋。

  (三十四)構建服務型科技創新體系。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推動低碳前沿技術研究,推廣應用減污降碳技術。優化“數智環保”信息化平臺,建立整合共享、協同聯動、系統決策的環境智慧化應用模式。

  八、加強組織實施

  (三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統籌推進、市級相關部門及區(市)縣政府具體落實的攻堅機制。

  (三十六)強化責任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解決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列出清單、建立臺賬,長期堅持、確保實效。

  (三十七)強化監督考核。完善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制度,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對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不落實、攻堅戰目標任務未完成、督察整改不力的部門和區(市)縣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

  (三十八)強化宣傳引導。市級相關部門和區(市)縣要創新生態環境宣傳方式方法,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做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宣傳。

  (三十九)強化隊伍建設。推進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機構能力標準化建設,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機構列入政府行政執法機構序列。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建設,著力提升基層生態環境保護隊伍能力,嚴格對監督者的監督管理。

推薦新聞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99,女高中生第一次破—国产AV,久久国产视频97,免费精品视频网在线
亚洲一级在线色香蕉 | 色窝窝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综合 |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 久久亚洲成a人片 | 宅男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